殘忍和不仁慈行為的情感驅動因素之一是怨恨。 怨恨是指我們牢牢抓住過去的傷害,將自己鎖在一個責備的模式中。 由於無法放下過去,我們不斷地想起有人傷害我們、背叛我們或未能保護我們。 每次我們這樣做,我們都會重新經歷傷害。 每次我們傷害自己時,我們都會感到新的惡意爆發。
關於這一點,我想澄清一些事情,那就是我們以某種方式將舊的情緒儲存在潛意識中的誤解,從那裡它們時不時地出現。 這個模型至少可以追溯到佛洛伊德,並且基於我們現在知道是錯誤的情緒模型。 然而,這是一個誘人的觀點,特別是考慮到我們經常,正如我上面所描述的,經歷著伴隨著舊記憶的傷害。 但根據佛教關於心智的教義和現代心理學,實際發生的情況是,每次記憶被觸發時,傷害的感覺就會一再重現。 每次你感受到傷害,都是新的傷害。 每當傷害引起憤怒或自我憎恨時,你就會經歷新的情緒。
另請參閱:
我們本能地陷入怨恨的循環。 這不完全是我們計劃要做的事。 這是我們與其他動物共有的習慣。 我最喜歡的一個例子是烏鴉,它們對將它們關在籠子裡並用帶子綁起來的研究人員產生怨恨。 它們可以保持這些態度多年——包括斥責、拍打翅膀和尾巴以及圍攻。 他們表現出的怨恨跡像在整個社區中蔓延,並且隨著社區新成員向他人學習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
烏鴉的例子很好地提醒我們,我們不會選擇將怨恨作為我們情感構成的一部分。 這是我們遺傳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僅僅因為容易產生怨恨而責備自己,這是毫無意義和不必要的痛苦。
我們也可以從烏鴉身上學到,怨恨既是懲罰,也是保護。 我們想要懲罰那些傷害過我們或我們親近的人的人。 我們想讓他們知道他們做了一些不可接受的事情。 目的是阻止他們重複傷害行為。 我們正在努力改變他們的行為。 (請注意,我們再次回到懲罰文化。)
怨恨對於它所針對的人來說可能是痛苦的,但對我們來說肯定是痛苦的。 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它帶給我們的痛苦遠遠超過給他人帶來的痛苦。 AA裡有句話說,怨恨就像吞了老鼠藥,等著對方死。 佛教傳統中有一句古老的說法是,怨恨就像撿起糞便丟給另一個人;怨恨就像撿起糞便丟給另一個人。 你可能會讓他們聞到臭味,但唯一肯定會受到懲罰的人就是你自己。
這些都是值得牢記的有用的反思,因為它們有助於讓怨恨看起來不那麼有吸引力。 當我們發現自己處於怨恨反應之中時,我們可以透過提醒自己其後果來幫助削弱這種情緒。
寬恕與怨恨相反。 寬恕是願意放棄惡意。 我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不想再傷害別人,也因為我們不想再傷害自己。
我們很難原諒,因為我們認為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我們必須不斷提醒對方他們已經犯了罪,這樣他們就不會再這樣做,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個人有能力傷害或傷害我們。 對於第一部分,我們可能需要問自己,如果我們想讓對方知道我們對他們傷害我們感到難過,多少懲罰才足夠? 他們已經知道了嗎? 如果沒有,他們會嗎? 您需要從他們那裡得到什麼才能確定? 也許您已經收到了? 或是收到了您想要收到的金額? 為了維持怨恨而帶給自己痛苦值得嗎?
最好記住,您不需要惡意來保護自己免受他人侵害。 如果他們有可能傷害你,你只需知道這一點,並留意他們可能這樣做的跡象。 只要知道,你就可以保持警覺(如果需要的話),而不會產生仇恨或怨恨。 在這一點上你可以相信自己。
但是,您不必信任對方。 如果他們不值得信任,請記住這一點。 不要給他們你的信任。 怨恨不需要參與其中。
談到那些想要傷害我們的不值得信任的人,根據我的經驗,許多怨恨都是針對那些無意傷害我們的人。 他們甚至可能是我們所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 尤其是在這些情況下,由於愛情關係是如此珍貴,我建議盡快原諒。
我概述的自我慈悲做法非常適合幫助我們放下怨恨:
- 認識你正在給自己帶來痛苦。
- 放下怨恨的故事。
- 深入身體,找到你的痛苦,並接受它。
- 為你痛苦的部分提供同情和安慰。
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幫助治癒未治癒的傷害,這樣它就不再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你的惡意來保護——這種保護形式永遠無法真正保護你。 自我慈悲為我們的傷害提供了惡意承諾的保護,但永遠無法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