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其中之一,」我奶奶常常這樣說。 這意味著她聽到了,但她對我的困境沒有任何有用的評論或答案。 這常常激怒我,因為我想立即改變這種情況,而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控制是我渴望的概念,尤其是當我看到自己的缺點時。
例如,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上帝溫柔地向我展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缺陷。 我心懷感激,請求賜予勇氣來控制它。 但我沒有得到快速的補救措施。 「這只是其中之一,」在我腦海中迴響。
在書裡, 首先屬於上帝:與教宗方濟各一起靜修奧斯汀·伊維裡寫道:“耶穌呼召我們肩負起一項使命,要在世界的一切傷害和失敗中愛這個世界,就像他在我們的傷害和失敗中愛我們一樣。” 耶穌並沒有呼召我們去修復它或控制它,而是呼召我們去愛它。
真的嗎? 我寧願立即下決心,也不願忍受自己的弱點。 我為自己對親人說過的破壞性話語感到羞愧。 為什麼我不能想出補救辦法來彌補我的失敗,也找不到取消草率言論的方法?
但時間無法倒轉。 我知道上帝不希望我因過去的錯誤而感到羞恥。 儘管我有失敗,上帝還是希望我愛自己。
我沒有轉向愛情,而是很想自我陶醉,思考如何徹底改變事情。 或者我可能會否認自己造成了傷害,並將自己的罪責壓在石頭下。 神提供了另一種方法。 內心的一個無言的聲音傳達了這些想法:
看著我,而不是看著你自己。
仰望我奇妙、強大、榮耀的陛下。
讓你的眼睛盯著我。
如果你審視自己,你總會失望。
我愛你的受傷和失敗。 我愛那些因受傷和失敗而惹惱你、激怒你的人。 我希望你也愛他們。
耶穌邀請我加入祂的行列,因為祂愛所有人——無一例外。 我可以選擇參與這種對愛的追求,雖然有時我會失敗,但這沒關係。 耶穌用一切行善,只有上帝的愛是完美的。
我發現的另一件事是,當我敢於說出自己失敗的真相時,人們會覺得誠實地對待自己的失敗是安全的。 結果是治癒、同情和日益親密的關係。 太神奇了。
我們的文化重視獨立(即不尋求幫助)和自豪感。 當艾維裡將教宗方濟各的思想與靈性練習的智慧結合起來時,我看到了接受我的破碎和擁抱謙卑的事物之間的連結。 驕傲會導致其他惡習,讓我覺得我必須獨自對抗自己的缺點。 我能做到。 我可以控制它。 三、
另一方面,謙卑告訴我們要屈服。 我們不應該把生活視為一場戰鬥,並因掙扎而疲憊不堪。 當它“只是其中之一”時,我們必須接受。
耶穌在任何情況下都值得信賴,並且可以處理任何事情。 接受相信耶穌是我力量的源泉,無論發生什麼,祂都會幫助我度過難關。 事情不會神奇地改變,但我可能會改變。 當我信靠神時,恩典就會流淌。 我可以回應內心那個喋喋不休的聲音,因為我受傷了,我不值得:「那又怎樣? 我 是 破碎的! 這就是我,我就是 愛過」。
上帝帶走了我的破碎,並將其轉化為美麗。 這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