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容易專注於“我們的意思”,而犧牲我們所做的事情,即使我們的行為無意中傷害了他人。 通往地獄的道路可能是善意鋪成的,但我們無論如何都會去那裡。 文化偏見優先考慮意圖而非影響, 意義 遠超 正在做 出色地。 當有人說或做了種族主義的事情時,朋友們很快就會否認,就好像做種族主義的事情和成為種族主義者是一回事一樣。
寬恕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 意思是 好吧,假設寬恕是針對那些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後悔的人——悔改的人,即可以寬恕的人。 正在做 好吧要仔細觀察。 如果寬恕只是為了那些可以寬恕的人,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寬恕,而是一種權衡; 仁慈和同情心是可以互換的-可以換取好的行為。 我怎樣才能原諒一個我鄙視的人?
這遵循法國哲學家和文學評論家雅克·德里達的思想,他提出了解構主義的概念——「分解」或分析詞彙以揭示簡單定義所隱藏的複雜性。
鑑於德里達被譽為 60 年代學生抗議、藐視傳統價值觀的典型代表,聽到德里達本人所說的話可能會令人驚訝:“我對基督教和基督教意義上的恩賜感興趣。” [*] 德里達挑戰了傳統觀念,這些觀念將寬恕限制在可寬恕的範圍內,並忽略了寬恕作為禮物的本質。 “如果你愛那些愛你的人,這對你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路加福音6:32)神學家談到「廉價的恩典」。 在德里達看來,有意義的寬恕是嚴厲的愛,需要勇氣,除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它是越界的,包括常識認為完全不可原諒的事。
不僅對許多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假設:任何納粹戰犯都不應被寬恕,無論他們後來的生活多麼悔恨和出色。 可怕的事件是不可逆轉的; 它們常常導致死亡或破壞。
在極端情況下的寬恕是難以理解的。 德里達稱之為“不可能的瘋狂”,而其他人則稱之為“恩典的瘋狂”。
我們從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話語中聽到了這一點,祂寬恕了那些應對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 我們在母親身上看到了這一點,她與殺害女兒的兇手交談並擁抱了他,促使他第一次承認自己有罪。 先知何西阿對他任性的妻子的愛比痛苦更強烈,並贏得了她對他的愛。 浪子的父親是另一個例子。 在魯莽的生活中揮霍了自己的遺產後,他原諒了這個男孩,並張開雙臂歡迎他回來。
當我們在困難時期——尤其是那些我們給自己帶來的困難時——得到愛和支持,而不是獨自面對困難時,我們可能會遇到這種恩典。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所給予的不是討價還價,而是一份禮物——無條件的,超越任何贏得或應得的東西。
從這個意義上說,寬恕有改變世界的潛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那一天——2018 年 11 月 11 日——邱吉爾宣布勝利,但他表示,這場戰爭「代價高昂,以至於與失敗沒有區別」。 英國已造成近 100 萬人死亡、超過 200 萬人受傷,光是英國就有 191,652 人失踪,約 109,00 名平民死亡。 德國也遭受了相對嚴重的破壞。
邱吉爾會見了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他發現自己身處興奮的狂歡者之中,瘋狂地歡呼,內閣部長們在一旁討論大選。 邱吉爾被激怒了。 他發言時驚呼德國已接近飢餓,英國應派遣「十幾艘裝滿糧食的大船」前往漢堡。 邱吉爾的寬宏大量遭到嘲笑; 他的提議肯定是個笑話。
當邱吉爾遭到拒絕時,一名德國士兵正從幾乎致盲的毒氣攻擊中恢復過來。 當地一位牧師告訴他,德國政府已經投降。
七年後,這名士兵寫下了他的反應:
「依靠敵人的仁慈是只有傻瓜或犯罪騙子才會提出的戒律。我越是試圖了解此時此刻發生的可怕事件,憤慨和恥辱就越讓我感到羞愧。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自己的我決定從政。
這名士兵的名字叫做阿道夫‧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來臨。
筆記和閱讀
“只有寬恕。” – 雅克德里達, 論世界主義與寬恕 (2001),32-33。
「依靠敵人的憐憫…」—— 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奮鬥》(1925 年;2024 年,Kindle),第七章。 幾本有關邱吉爾的重要書籍(曼徹斯特、施賴弗和安德魯羅伯茨所著)和 JSTOR 上的文章都引用了這段話。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安德魯·羅伯茨(2019)。 「羅伯茲的傑作揭示了邱吉爾有很多東西可以教給我們 領導人今天面臨的挑戰 以及勇氣、堅韌、領導力和道德信念的基本價值。 (是的)
最後的獅子:溫斯頓·斯賓塞·邱吉爾:榮耀的願景,1874-1932, 威廉·曼徹斯特 (1984)。 曼徹斯特是衛斯理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也是多本廣受好評的書籍的作者。
關於世界主義和寬恕,- 雅克‧德希達 (2001)。 另外,本書 德里達與否定神學, 由 Harold Coward、Toby Foshay 和 Derrida 編輯,是一份寶貴的資源。 德里達的思想與西方和東方傳統中的負面神學和哲學有關。
德里達說:“我對基督教感興趣。” – 德里達對啟蒙思想的「正統」感到惱火,認為它已經拋棄了亞伯拉罕的傳統。 德里達迫使哲學和人文學科面對它們經常被壓制的“他者”,這不可避免地塑造和挑戰它們。 [He also deconstructs deconstruction!] ——西奧多·W·詹寧斯,Jr., 閱讀德里達/思考保羅 (2006), 174. 詹寧斯是一位美國神學家和衛理公會牧師,在基督聯合教會的芝加哥神學院教授聖經和建構神學。
和尼采一樣,德里達被批評者視為「虛無主義者」。 請參閱 第二 訃告,其中 紐約時報 在著名學者發出抗議信後,該書不得不在頭版發表。 《德里達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泰勒 (Mark C. Taylor),威廉斯學院(2004 年 10 月 14 日): “過去100年來,沒有哪個思想家比他對許多領域和不同學科的人們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探索寬恕—— 編輯羅伯特·恩萊特和喬安娜·諾斯 (1998)。 恩萊特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教育心理學教授。 他開創了寬恕科學研究並創立了國際寬恕研究所,在全球擁有 1,000 多名研究人員。 諾斯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在倫敦大學教授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