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 Mudita 課程簡介的摘錄,該課程是關於梵行(也稱為“無量心”)的較長系列教義的一部分。
第三個 梵行後 慈愛 和同情心,是 穆迪塔。 穆迪塔 通常被翻譯為同情或同理心的快樂,並被描述為「因為別人快樂而感到快樂」。
這是我非常不同意的解釋。
第一世紀的文本稱為 自由之路 描述了栽培 穆迪塔 像這樣:
當一個人看到或聽到某人的品質受到他人的尊重,並且他感到平靜和快樂時,他會這樣想:「薩杜! 苦行僧! 願他長久快樂下去!
(順便說一句,Sādhu 的意思是「耶!」或「好吧!」或「太棒了!」)
我們所擁有的佛陀教法記錄並沒有定義“慕德”,而上面的文字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文本,它為我們指明了“慕德”是什麼以及如何培養牠。 這裡有幾件事很重要。
- 我們被要求記住這樣一些人,他們的技能品質已經發展到了別人尊敬他們的地步。 擁有 穆迪塔 包括認識到什麼是技巧。
- 我們不僅被要求記住一個快樂的人,而且要記住一個快樂(並且平靜)的人 由於擁有這些熟練的品質。 所以當我們有 穆迪塔 我們看到熟練的行動與其有益結果之間的連結。
- 涉及欣賞。 我們欣賞善巧的品質,以及它們帶來的平靜和喜悅,因為它們是美好的事物。
- 愛情也參與其中。 因為我們想要對他們有好處,所以我們透過支持、欣喜和鼓勵他們的技巧來鼓勵他們未來的快樂和幸福。
- 透過重視他人的技巧,以及由此帶來的平安和喜樂,我們自己也會變得喜樂。 所以我們正在培養一種快樂的欣賞狀態。
這一切遠遠超出了「因為某人快樂而快樂」的範圍。 這種更世俗的體驗實際上充滿了精神上的困難,因為我們在周圍看到的許多表面上的快樂都是基於不善巧的行為而產生的。 例如,我們不應該因為某人幸福而感到高興,因為他們剛剛騙走了一位老太太一生的積蓄。
總而言之,當我們修行念德時,我們欣賞善巧的特質、言語和行為,這會帶來快樂。 所以 穆迪塔 是「快樂的欣賞」。
一個進步
前三個梵住有一個進展。
慈心 是善良。 我們希望得到最有利於他人長期幸福和福祉的東西。 我們希望他們幸福。 我們希望他們感受到支持並知道他們很重要。 我們友善地說話和行事,也友善地為他人著想。
卡魯納或者慈悲,就是當我們希望眾生快樂但又意識到他們正在受苦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為了讓他們快樂,我們希望消除他們的痛苦,或至少在痛苦持續存在時支持他們。
當我們擁有穆迪塔時,我們希望別人快樂,但現在我們認識到快樂不是隨機發生的事情。 我們感興趣的快樂是來自於擁有善巧品質的快樂。 因此,為了希望眾生快樂,我們認識到他們內在帶來快樂的善巧品質,我們欣賞、隨喜並鼓勵這些品質的發展。
為了擁有順境,我們必須能夠認識到緣起性,即某些條件和行為會導致痛苦,而另一些條件和行為則使我們擺脫痛苦。 因此 Mudita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智慧修行。
正如我們可以將慈悲定義為 慈心 面對痛苦,我們可以將mudita定義為 慈心 會議技巧。 這次聚會是一次快樂的經歷,或至少能夠引起快樂。
Mudita修行的階段
與慈悲修行一樣,歡喜禪修也有五個階段。
- 我們從培養對自己的欣賞開始,或至少對自己建立善意。 這個階段在最早的修行描述中並沒有出現,但這是一個健康的起點,因為我們中的許多人常常缺乏對自己技能品質的欣賞。
- 然後,我們會想起一個體現了熟練品質並因此體驗到和平與喜悅的人。
- 然後我們為一個相對陌生人(“中立的人”)這樣做。
- 那麼對於有困難的人。
- 最後,我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培養善巧的功德,並因此體驗到平靜和喜悅。
與慈悲修行一樣,不存在「朋友」階段。 第二階段有善巧功德的人可能是朋友,或是最後階段也可以包括朋友。
在最初的幾天裡,我們將專注於自我欣賞。
今天我從「帶著欣賞的態度生活」中選擇了一個練習。 內容是「花時間品味積極的一面…」指南以簡短的談話開始,總共 10 分鐘長。
冥想還不夠
雖然冥想是一種冥想練習,但培養快樂的欣賞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而且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遇到的巧妙的言語和行為,我們也可以更普遍地表達感激之情——認識到任何給我們或他人帶來好處的事情並感到高興。
練習
今天,請盡可能保持欣賞的態度。 當你遇到他人,甚至只是想到他們時,要意識到他們蘊含著善良的種子。 當美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無論多麼微小,它們都會感激地停留在它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