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耶穌為成千上萬的人帶來了治癒和希望,但此時並沒有跡象表明他改變了那個時代的文化、權力和社會結構。 他死後,除了少數門徒外,其他人都拋棄了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他要求彼得領導的教會將繼續他的使命。 當耶穌呼出最後一口氣時,剩下的只是一群破碎、恐懼、困惑的追隨者,嘀咕著:「我們曾盼望過」(路加福音24:21)。
進入激情就是想像自己是失敗的一部分。 這是想像我們自己在耶路撒冷,逃離各各他,並試圖向訪客解釋耶穌是誰。 訪客只會看到,在腐敗的當地宗教領袖的縱容下,在一個被遺忘的帝國邊緣,對一些外省的不幸者進行另一種令人厭惡的殘酷懲罰。 我能解釋一下嗎? 耶穌死後,門徒們說:“我們曾希望如此。” 難道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嗎? 我們真的相信這一點嗎? 當依納爵要求我們思考神性的隱藏時,我們絕不能將目光從耶穌所承受的人類失敗的深處轉開。 面對受難的前景,他不知所措,三次祈禱,希望能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 正如卡爾·拉納(Karl Rahner)所寫:「天父沒有讓步。 。 。 。 傳遞聖杯的請求被淹沒在沉默中。” 但透過第三次禱告,耶穌已經接受了即將發生的事情,並有了新的活力和果斷:「起來,我們走吧」(馬可福音14:42)。 他的順服使他能夠得到他所需要的恩典。
當世界沉睡時,上帝將開始行動。
由於他的接受,耶穌從來沒有被壓垮或被阻止 害怕 失敗。 他的痛苦是強烈而無情的。 然而,即使當耶穌感覺到天父不在身邊時(祂已將一切奉獻給了天父),耶穌也從未失去對上帝會以某種方式採取行動來拯救人類的信任。 耶穌相信,正是透過這次失敗,在災難發生的地方,上帝將創造新事物,將打開新的地平線。 耶穌完全符合神聖救贖計畫的邏輯,正如納沃尼所說,在這個計畫中,「願意並勇敢地接受一個人歷史生活故事中的徹底失敗,與成功實現神聖意誌之間存在著不可阻擋的聯繫」。它。
只有在事後回想起來,只有在那個歷史的生命故事結束之後,這種神聖的意志才會被體認到。 當世界沉睡時,當墳墓黑暗、空蕩蕩、寂靜無聲、屍體靜止不動、所有希望都破滅時,上帝就會開始行動。
貝爾戈利奧在他的拉普拉塔靜修中將這種對失敗的擁抱描述為耶穌「進入忍耐」。 耶穌忍耐、堅定、堅守、等待。 他在世俗方面完全失敗了,但他在一件事上取得了成功:實現上帝的旨意。 他透過對上帝行動的徹底希望來戰勝罪惡。
——摘自 首先屬於上帝:與教宗方濟各一起靜修 作者:奧斯汀·伊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