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神更屬靈是很容易的。
從今天開始慶祝一個多月的「耶穌受難日」的中心文字是「聖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 [*] 據說這發生在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刻。
這裡所說的幔子是一塊大幔子,將至聖所與耶路撒冷聖殿的其他部分隔開。 至聖所是聖殿最神聖的部分,被認為是上帝臨在的地上居所。 根據猶太律法,只有大祭司才能進入至聖所。 聖殿面紗的撕裂意味著彌合神聖與世俗之間的鴻溝。 所有人,“聖徒和罪人”,都可以接近上帝,而不僅僅是選民、精英或那些被認為值得的人——這實現了聖經的預言。 (如果「上帝」這個詞妨礙了你,正如一首當代讚美詩所說,「請帶來許多美麗而善良的名字。」最初,「上帝」這個名字被認為太神聖而難以說出;直到今天,許多虔誠的猶太人寫GD。)
裂成兩半的面紗讓人想起代表早期教會二元論的兩種異端:多納圖主義和馬吉安主義。 兩者都表達了將上帝與人類分開的二元論。 對他們來說,聖殿的幔子是 不是 撕成兩半。 多納圖主義強調教會的純潔性,以及「純潔」與「不純潔」、善良與有罪之間的明確界限,後者被排除在教會成員之外。 馬吉安主義尊崇兩個不同的神:一個較低的神創造了一個邪惡的物質世界,另一個是一個獨立的、較高的、慈愛的神,他創造了一個善良的精神領域。
這裡諷刺的是,純粹和排斥的邏輯是不可持續的,最終會分裂,產生自己的多樣性形式,反過來,將他者視為威脅。 正如評論家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在談到任何類型的原教旨主義時所說的那樣,「原教旨主義是那些看不到粗糙不是人類存在的缺陷,而是人類生存的原因的人的偏執狀態。” 創世故事說,我們是按照上帝的形像用泥土而不是仙塵創造的。
古老的純潔和排斥的二元論仍然存在,常常被宗教所強化:身體/心靈、物質/精神、世俗/神聖、自然/恩典、神聖/世俗。 「聖殿的幔子裂為兩半」的意思是,雖然雙方仍然分開,但他們之間沒有障礙——不是沒有區別,沒有障礙。 正如較早的文本所說:“陽光照耀正義者,也照耀不正義者。” 一切都是恩典; 恩典意味著不值得的恩惠(我們做了什麼才值得生命?)。 終極是親密的,就像我們的下一次呼吸一樣親密。 地與天相遇。 “每一棵普通的灌木叢都被上帝點燃,但只有那些看到的人才脫掉鞋子;其餘的人坐在周圍採摘黑莓。”
一種常見的傾向是在精神和身體之間製造錯誤的鴻溝。 在耶穌身上,上帝被證明是腳踏實地的,「我們的肉中的肉,我們骨中的骨」。 身體是聖潔的; 物質是精神; 平凡是神聖的。 早期教會領袖愛任紐說:“上帝的榮耀就是人類的充分活力。” 恩典是爭取正義和對抗邪惡的動力,為受苦者提供力量,並提供對他人表達愛和理解的機會。
今天造成痛苦和分裂的許多因素讓人想起早期的多納圖主義和馬吉安主義的二元論。 多納徒主義對「純潔」與「不純潔」、善良與罪惡的分離,無休止地反映在改革者的「比你更神聖」的運動中,無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這些運動將世界分為狹隘的「我們」定義馬吉安派將精神與物質分開,這與流行心理學的「精神高於物質」的訴求、「命名它並聲稱它」的繁榮福音以及積極思考的行業相呼應。
與新舊二元論相反,本著愛任紐的精神,詩人傑拉德·曼利·霍普金斯在他的十四行詩《上帝的偉大》的結尾寫道:
「一切都因貿易而焦灼;因辛勞而黯淡、玷污;
身上沾滿了人類的污跡,分享人類的氣味:土壤
現在光著身子,腳也感覺不到了,穿著鞋子。
「儘管如此,大自然從未耗盡;
事物的深處蘊藏著最珍貴的新鮮感;
儘管黑色西部的最後一盞燈熄滅了
哦,早晨,在東邊的棕色邊緣,泉水——
因為聖靈超過了彎曲
世界懷著溫暖的胸與啊! 明亮的翅膀。”
筆記
“上帝的榮耀是人類完全的活力。” 愛任紐 (Irenaeus),約於西元 180 年寫於《反對異端》,第 4 卷,20:7。
* 「聖殿的幔子…」 – 馬太福音 27:50-51)。 馬可福音 15 章和路加福音 23 章也有類似的記載。
“帶來許多名字” – Brian Wren,讚美詩 – 公理會牧師、詩人和讚美詩作者(1986 年)。
多納多主義、馬吉安主義 – 劍橋基督教史(第 2 卷) – 奧古斯丁·卡西迪和弗雷德里克·W·諾里斯(2014 年)。
“諷刺的是……” – 感謝 Aristotle Papanikolaou 的這項觀察,Twitter (X) – 2024 年 2 月 17 日。
「原教旨主義是一種偏執狀態…」 – Terry Eagleton,《學究與遊擊隊》,《衛報》(2003 年 2 月 22 日)。
《神的偉大》 – 傑拉德·曼利·霍普金斯:詩歌與散文(企鵝經典,1985 年)。 寫於 1877 年,死後於 1918 年出版。
其他
“生活在一個可能有男神和女神的社會裡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 CS劉易斯, 榮耀的重量 引用 在《照耀如太陽:CS劉易斯與神化學說》中—— 基督教學術雜誌 (2007 年 10 月 31 日)。
《為什麼我們需要莫里斯‧布朗德爾》 ——奧利瓦·布蘭切特,波士頓學院,美國形而上學學會前主席—— 康尼尼o 38(2011 年春季)。 “在一個世俗與宗教、人類與神聖似乎仍然相互矛盾的世界裡,我們可以說,我們仍然需要布隆德爾的幫助來解決我們自己的歷史意識中的這場危機。”
“本尼迪克特選擇還是奧古斯丁呼籲?” – 詹姆斯·卡·史密斯, 評論 (2017 年 3 月 16 日)。 「奧古斯丁關於穩定的忠告是一種告誡,要留在事物的混合之中,留在那些錯誤之中——在十字架和天國來臨之間的時間的混合中居住我們的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