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的《Let It Be》不僅因其令人難忘的旋律和令人回味的歌詞而聞名,還因其在逆境中堅韌和投降的令人振奮的信息——這一主題繼續感動著全世界的聽眾。 眾所周知,約翰·藍儂不喜歡這首歌,認為它不符合披頭四的藝術方向。 它的發行恰逢樂團的解散。 對於忠實的歌迷來說,這個時機賦予了音樂更大的情感分量,因為它呼應了他們的夢想和艱難時期的經歷,同時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
赫爾穆特·羅莎認為這種迴響比感傷或懷舊更重要。 他將其廣泛地探索為“共鳴”——從白話中回收“良好的振動”,並提出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他將共鳴稱為社會關係中的基本追求,就像我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對話一樣,先發制人或克服距離、冷漠或不和諧。 世界在共鳴的狀態下做出反應並充滿意義。 重新著迷。 對效率、速度和控制的不斷追求——“加速”,現代性的敵人——阻礙了真正充實的生活。
共鳴常常與不可預測的時刻同時發生,無論是快樂或悲傷。 文學評論家稱這些時刻為 顫抖 ——一個更準確的法文單字,意為突然的興奮感、情感的顫抖、激動。 當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時,世界就失去了意義 顫抖共鳴,以及驚喜、挑戰和刺激反應的能力。
在無法控制的時刻,我們可能會被一閃而過的聯繫打得措手不及——就像在NFL 中突然出現的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 瘋狂地愛上了她的新搭檔,或者,更接近家鄉的是,只是坐在花園裡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感覺歸屬感; 或在安靜的森林中尋找平靜。
雖然共鳴和同理心都涉及與我們外在世界的一種連結或關係,但同理心更具體地說是理解和分享他人的個人感受。 相較之下,共鳴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涵蓋一系列互動和體驗,包括自然環境。 共鳴是相互的——一種雙向的體驗,想法和感受得到鏡像和放大。 這個字來自拉丁語,意思是「迴響」。 共鳴涉及相互共鳴的關係。
羅莎說:「共鳴是一種情感、神經和徹底的物理現實。 它是我們與世界關係的主要形式。 所有文化上建立的生命形式隨後都會從共鳴關係演變到世界的特定部分。”
我們如此忙於繼續前進並完成工作,以至於我們接下來必須做的事情; 當聯繫剛開始時,聯繫的時刻就消失了。 一種盛行的流行佛教盛行,讚美轉瞬即逝的瞬間和美的轉瞬即逝的本質:生命變得像一個注定要消失的沙曼陀羅,美只有消失了才知道。 在這種心態中,「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幻覺。 永久性或「絕對」旨在確定那些不會保持不變的事物。 短暫是終結。 「如果你愛某樣東西,就放手吧。如果它回到你身邊,它就是你的;如果沒有,它就不再是你的了。” 誰知道?
共振是短暫的,但會反覆出現,就像再次敲擊音叉一樣。 它總是會再次發生。 它發生在最簡單的交流中:在擁擠的房間裡與陌生人進行有意義的眼神交流,當某人進入時陽光在某人眼中閃爍,或者另一個人的感情突然受到影響。 這不是我們可以創造或控制的東西,而是讓世界能夠回應的東西——就像當我們知道一首歌的歌詞時,我們突然記住了曲調。 “低語智慧之言,順其自然。”
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說:「人們說我們都在尋求生命的意義。我不認為這才是我們真正尋求的。我認為我們尋求的是一種活著的體驗,這樣我們在純粹物質層面上的生活經歷將與我們內心深處的存在和現實產生共鳴,使我們真正感受到活著的喜悅。”
筆記和閱讀
[*] 共振理論 – 「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在日本人的思維中,在印度人的思維中,在希臘人的思維中,你有這樣的概念: 活力 或者 動力, 或在神學中, 氣動。 這不是我們必須生產的東西,而是流通的東西。 因此,我想朝這個方向走一點,想出一些可能真正革命性的東西。」赫爾穆特·羅莎說。羅莎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他試圖重新定義共振的概念,就像牛頓對共振概念的定義一樣精確。能量,將模糊和不一致的概念轉化為清晰的術語。 共鳴:我們與世界關係的社會學(2016); 世界的不可控性 (2020); 「走向一個共鳴的社會:哈特穆特·羅莎訪談」—— 研究之門 (2023 年 10 月 31 日)。
羅莎說, “共鳴是一種情感、神經和徹底的物理現實…” –諧振…, [Ibid.] “代替後記。”
[**] 寫完這篇文章後,我在他的 Substack 中了解到 Robert (Bob) Hart 撰寫的關於披頭四的精彩專欄, 音樂劇《鴨嘴獸》 (2024 年 2 月 9 日)。 https://substack.com/@musicalplatypus
《承認的政治》 ——查爾斯·泰勒 多元文化主義:檢視承認的政治 – 艾米古特曼,編輯(1994 年)。 政治哲學和多元文化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泰勒讚揚羅莎的工作,而羅莎則認為泰勒對他自己的項目產生了重大影響。
重新組裝社交:演員網路理論簡介y – 布魯諾·拉圖爾,d。 2022(2005)。 拉圖的跨學科工作涵蓋哲學、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紐約時報)羅莎的共鳴概念涉及我們與世界關係的定性本質,包括自然關係拉圖更關注非人類實體的政治代表權和權利,並談到「物的議會」。 – 參見。 “之後的世界:布魯諾·拉圖爾和哈特穆特·羅莎……” – YouTube,發佈於 2020 年 10 月 18 日。(1:05)
《共鳴與教育》 – 麗塔·費爾斯基, 關於教育。 研究與辯論雜誌 (2020 年 12 月); 批評的局限性 (2015)。 費爾斯基是美學、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領域的傑出學者(維吉尼亞大學),她挑戰「現代知識分子自我形像中批判性的超然精神」。麗塔·費爾斯基, 批評的局限性 (2015)。
“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說…” – billmoyers.com, 約瑟夫·坎貝爾和神話的力量——英雄的冒險。 (1988 年 6 月)。 影片(2 分鐘)和文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