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冥想之路上首先學到的事情之一就是慾望是我們進步的障礙。 而它的反面,迴避(厭惡),同樣是我們進化的障礙。
但今天,我想以不同的方式談慾望。 因為,我們實際上可以利用慾望來加深和成熟我們的正念冥想。 沒錯,慾望可以幫助我們活在此時此刻的豐富充實中,心無旁騖、輕鬆自在。
但首先,讓我們快速回顧為什麼佛陀教導說,慾望是實現我們無限、完整和根本自由的基本本性的強大障礙。
慾望的問題
內觀冥想先驅傑克·科恩菲爾德 (Jack Kornfield) 是這樣描述慾望的黏性網的:
第一個障礙是對感官愉悅的渴望:愉悅的色、聲、香、味、身受和心境。 慾望有什麼問題──它出了什麼問題? 真的沒什麼。 享受愉快的經驗並沒有什麼錯。 考慮到我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困難,擁有它們真是太好了。
但他們愚弄了我們。
他們欺騙我們採取「如果只有」的心態:「如果我能擁有這個就好了」或「如果我有合適的工作」或「如果我能找到合適的關係就好了」 」或「如果我有合適的衣服就好了”或“如果我有合適的性格,那麼我就會很幸福。”
我們被教導說,如果我們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愉快的經歷,並將它們迅速地一個接一個地粘在一起,我們的生活就會幸福…
再次強調,問題不在於慾望的對象,而在於心中的能量。 慾望的能量讓我們不斷前進,尋找真正能為我們做的事情。 想要的心本身就是痛苦的。 這是一種自我延續的習慣,它不允許我們停留在現在的位置,因為我們正在抓住其他地方的東西。
即使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也會想要更多或不同的東西,因為想要的習慣是如此強烈。 這是一種感覺,此時此地是不夠的,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完整的,它使我們與自己自然完整的喜悅隔絕。 我們永遠不會滿足。
正是這股力量在全世界造成了人們的破壞,人們為了獲得越來越多的東西而想要、消費、囤積、戰爭,以獲得永遠無法滿足的快樂和安全。
也許你能體會其中的一些?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我們大部分的文化都是為了激發我們對美麗的事物、人、體驗等的渴望。我們正沉浸在其中。
但如果慾望是這樣一個問題,它如何能幫助我們禪修呢? 我們如何利用它來成長和培育我們的人性?
了解我們的分心
當我們冥想時,我們很快意識到將注意力集中在冥想對像上是具有挑戰性的。
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前,我們已經漸行漸遠,迷失在愉快的幻想中。 我們正在考慮週末的計劃以及晚餐要吃什麼。
或者也許我們正在反思並為昨天發生的事情感到遺憾。 我們不斷地用負面的想法餵養怨恨,就像一條龍追逐自己的尾巴一樣。
我們越是嘗試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冥想對像上,我們就越會注意到自己分心的情況。
這是發展自我意識的第一步。 我們發現自己長期處於心不在焉的狀態,陷入分心狀態。 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已經磨損和斷裂。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從一種體驗轉向下一種體驗時,這種情況對我們來說並不明顯。 我們沒有註意到,因為我們的大多數同齡人和同伴同樣心煩意亂。
我們生活在一個令人分心的領域。
問題是我們永遠不會滿足於這種狀態。 我們焦躁不安、心神不寧。 隱約意識到內在的完整和基本的滿足總是遙不可及,我們不知道如何獲得它。
利用慾望的療癒力量
但這是我們可以開始利用慾望的正面和療癒力量的地方。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困境時,我們幾乎無法一睹完全沉浸在當下的感覺。
我們注意到,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冥想對像上的時間越長,我們就會變得越平靜。 頭腦開始安定下來。 我們的身體放鬆,感官開放,我們再次開始聽到和感受到生命的音樂。
就像我們小時候所做的那樣。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很快就會意識到當下時刻的原始本質。 然後我們就會開始注意到我們的選擇餘地很小。
我們實際上可以選擇留在當下,也可以選擇迷失在慾望的旋轉木馬上的白日夢中。
在這裡,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出一個簡單但有力的問題。
我還想要哪個? 繼續處於這種焦躁不安、不滿意的半睡狀態嗎? 或讓心靈回到更深層的自我? 在我存在的最深處統一和凝聚?
當然,我想要後者。
但現在我發現我需要培養和滿足我對那種存在和完整的渴望,因為我對分心的渴望——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強化的習慣——比我對心靈和目標的完整和統一的渴望更強烈。
滿足並激發您的存在慾望
事實上,佛陀的教導告訴我們,解決這種深度分心的痛苦狀況的解藥是我們在冥想中培養注意力和平靜的內在統一。
當你滿足並激發你對當下時刻的渴望時,結果就是完整、連貫和療癒。
那種感覺缺失了某些東西的痛苦的深入骨髓的感覺消失在你平靜的心靈的涼爽平靜的水中。
而這一切的關鍵之一就是激發你活在當下的渴望。 每時每刻,與此時此地不斷展開的事物相協調。
你做得越多,你對存在的渴望就越強烈,直到它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你會像一隻兇猛的熊媽媽保護她的孩子一樣保護它。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關如何培養和培養這種願望的信息,那麼我鼓勵您加入我的「回家正念冥想訓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