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通往不可知的旅程。
靜坐和完全自由、不執著、不反應的練習可以讓我們頭腦中的所有概念消失。
你看,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性的現實中。
什麼是概念現實?
我們所經歷的絕大多數都是概念——通過習慣和熟悉而呈現出感知形式的想法。
我們所生活的概念現實通過我們對語言的使用不斷得到強化。
我正在看著我面前桌子上的東西。
我習慣性地稱它為咖啡杯。 但它當然不是咖啡杯。
咖啡杯只是一個想法,但我將我面前的這個東西視為咖啡杯。
接下來我們可能會說咖啡杯實際上是一個物體,但一個物體也是一個想法。
也許更準確的說法是,咖啡杯實際上是感覺的集合。 光滑度、硬度、彎曲度、堅固度等等。但是等等,這些也是概念。
純粹無差別的知覺
如果我們一路走完這個旅程並放棄所有概念化,我們就會進入一種純粹的無差別感知的體驗。
這是一種沒有區別的經驗的統一。 這就是東方傳統中通常所說的非雙重體驗。
我們很容易認為這是一體性,但一體性是一個概念。
我所說的體驗不是合一的體驗。 這是一種不知道的體驗。
與其說是“一”,不如說是“空”更準確,但“空”也是一個概念。
不知道的經歷
為了與世界建立一種真正的非概念關係,我們必須願意維持長期的不知道體驗。
面對未知的不安全感,我們內心總會有一部分需要解決。
我們的那部分人會接觸未知事物一兩秒鐘,但會立即要求知道它正在經歷什麼。
要走到這一步,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在非概念意識的未解決的、不可知的空間中休息。
我們在冥想中能體驗到的最令人驚奇的去概念化是我們自我意識的徹底去概念化。
你看,不僅你周圍的所有物體都是概念化的感知,而且你也是對你自己的概念化的感知。
放開
在冥想中,我們放棄了我們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的觀念。
當我們越來越放手時,我們就會看到我們的自我意識是如何在每時每刻由感覺、記憶、情緒和想法的綜合安排構建而成的。
所有這些都不斷地被塑造成一種成為我們認為的人的體驗。
當我們更加放手時,我們甚至會失去單獨的感覺,並陷入純粹意識的體驗中。
我們不再作為一個可識別的自我而存在。 我們在那裡,但沒有以任何可以體驗到的方式。 我們是意識。
意識
我們是意識。 但我們不是一個有意識的實體。
不存在與意識分離的實體。 只有意識。
就是這樣。
在這個神聖的空間裡,我們只能存在。 我們無法知道任何事或做任何事。 我們就是這樣。
當我們敲響一扇看不見的門的另一邊時,總會有我們熟悉的頭腦在尋求解決方案。
“讓我進去!” 它要求。 “讓我知道裡面發生了什麼。”
你會忍不住打開門,讓頭腦通過概念化和滿足其不斷的求知需求來找到解決辦法。
如果你打開門,你會不經意地啟動一個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回到你剛剛留下的整個概念世界。
如果你克制住不打開門,並學會在不可知的事物中休息,你將完全可以接受難以想像的可能性。
對未知的執著是一切創造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