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與佛陀、與僧伽、與宇宙本身合一的表達。 馬克·海諾 (Mark Unno) 教你如何融入念誦的洪流中。 卡羅爾·赫納夫繪製的插圖。
自佛教存在以來,念誦一直是其核心修行之一。 最初,背誦和念誦都是用來幫助記憶教義和表達承諾的方式。 今天,許多佛教流派仍然用巴利語(歷史上佛陀的語言)念誦。
在禪宗和南傳佛教等一些流派中,靜坐冥想被認為是最核心的修行,而念誦則被視為冥想的準備。 在其他宗派,例如淨土宗,念誦是主要修行。 在大乘佛教的許多教派中,念誦被視為來自現實的最深層次,即自我的真實本質,即空性、一體性或佛身的無形源頭,即 法身。 因此,念誦並不是來自我們這些具有自我意識二元意圖的迷惑眾生,而是來自宇宙諸佛和菩薩,如大日如來或觀世音菩薩,他們是宇宙一體和佛性的微妙體現。
當我們在念誦中完全體現並正念時,許多心就會變成一個心,而一個心則釋放到無心、空性和實相一體性的偉大流動中。
念誦既不是主動的也不是被動的——它是接受性的。 我們念誦是為了能夠接收到無我、空性和一體的自發宇宙力量。 因此,念誦者不是發起者,而是覺醒力量的接受者——他們是佛陀智慧和慈悲的接受器。 這個概念存在於許多頌歌中,例如那些將我們自己託付給宇宙佛陀的力量的頌歌,例如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阿彌陀佛意思是:我皈依釋迦牟尼佛,我皈依佛陀。 蓮花經、 我將自己託付給阿彌陀佛。”
對於初學者來說,吟誦需要大量有意識的努力,他們試圖記住吟誦,學習正確的音調和節奏,並且如果在一群人中吟誦的話,與其他人融為一體。 但隨著我們練習的深入,我們會逐漸減少有意識的努力,而更多地感受到放鬆於念誦的流動中。 這通常伴隨著念誦的身體中心的轉變,因為我們感覺到它從喉嚨移動到心臟,再到腹部深處,最終進入佛性,即現實合一的深層流動。
念佛雖然可以有旋律,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單調,因為佛教的禪修是建立在平靜和休息的基礎上的。 這通常與其他宗教傳統形成鮮明對比——例如,在基督教中,歌唱多於誦經,甚至格列高利聖歌也比佛教誦經更有旋律。 基督教的旋律和聖歌旨在傳達超越天堂的感覺或奉獻於神聖的精神。 相比之下,佛教唱誦傳達了對涅槃或宇宙一體的深刻認識。 然而,儘管佛教強調舍、安寧和默念,但從執著和痛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感覺,以及在與一切眾生相互依存中實現的大悲心,也會產生深深的喜悅。
如果你作為僧伽的一部分來念誦,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的聲音更容易與其他人的聲音融合。 然而,在與他人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抹去我們的個性。 相反,我們的個性豐富了集體吟唱的聲音,事實上,合唱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 我們的每個聲音都帶有我們的個性和經歷的印記。 無我或空性與色的種種表現是分不開的。
因為我們的存在是無常的,每一刻都是寶貴的,所以我們應該把整個生命投入到每一次念誦的機會和每一個音節上。 當我們在念誦中完全體現並正念時,許多心就會變成一個心,而一個心則釋放到無心、空性和實相一體性的偉大流動中。 最終,無論我們是集體還是單獨,每次我們念誦時,一切眾生——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會在無邊慈悲的偉大旅程中與我們融為一體、融為一體。
準備空間
選擇一首頌歌,例如 心經要么是亞洲聖經語言,要么是英文翻譯。 您可能會找到一個在線錄音,看看它在任何特定傳統中聽起來是什麼樣的。 尋找或創建一個沉思空間,其中的祭壇上有雕像、圖像或捲軸。 點燃香(可選),如果有的話,在冥想墊或座位旁邊放置一個念經鈴,面向祭壇。
準備身心
通過靜坐冥想片刻,讓身心做好短暫的準備。 鞠躬結束禪定,雙手接起誦經。 如果您沒有書,將聖歌寫在硬卡片上會有所幫助。 將聖歌舉過頭頂並輕輕鞠躬。 通過搖鈴開始唱誦,放鬆身心。
讓聖歌展開
念誦的力量是從內心深處產生的, 當你放棄二元思維控制現實的慾望時。 因此,讓頌歌展開。 更多地關注念誦的連續聲音而不是單詞的含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你加深念誦並進入超越言語的合一之流時,意義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顯而易見。 最後,將念誦卡、書或紙舉過頭頂並輕輕鞠躬。 敲響門鈴,再次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