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dmind 社區的一位成員最近讓我想起兩年半前 BBC 網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同理心令人驚訝的缺點”。
文章說: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錯誤的同理心可能對你和他人都不利,導致疲憊和冷漠,並阻止你幫助你需要幫助的人。 更糟糕的是,人們的同理心傾向甚至可以被利用來操縱他們變得侵略和殘忍。
同理心通常受到很好的關注。 大多數人(儘管不是全部)都會建議我們在世界上需要更多的同理心。 堅持不懈的人往往是那些採取“嚴厲的愛”態度的人,他們認為我們是在溺愛別人(尤其是年輕人)。 然而,我懷疑其中許多人往往只是不友善的人。 我還認為他們誤解了同理心的本質,但由於我今天想寫關於同理心的誤解的文章,所以我現在就先把它留在那裡。
英國廣播公司的這篇文章引用了研究員保羅·布魯姆的話說,他幾年前寫了一本名為《反對同理心》的書。 我之前在這個博客中評論過那本書中的一篇文章。 布魯姆在那篇文章中寫道:
值得擴展同理心和同情心之間的區別,因為一些同理心的最大支持者在這一點上感到困惑,並認為唯一能夠激發善意的力量是同理心的喚醒。 但這是錯誤的。 想像一下,一位親密朋友的孩子淹死了。 高度同理心的反應是去感受你朋友的感受,盡可能多地體驗可怕的悲傷和痛苦。 相比之下,同情心包括對朋友的關心和愛,以及幫助的願望和動機,但不一定要反映朋友的痛苦。
布魯姆指出同理心和同情心之間的區別是完全正確的。 兩者並不相同。 同理心是一種對另一個人的感受(你正在與一個孩子溺水的人交談)或對他們的處境(你聽說某人的孩子溺水了)做出反應的感受狀態。 不管我引用的文章是怎麼說的,同理心並不一定需要想像力。 如果有人告訴您他們的孩子淹死了,您(只要您不是精神病患者)就會被他們的處境所感動。 當你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時,你不必詳細想像那種情況會是什麼樣子。
同情心是幫助減輕痛苦的願望。 我們可以從巴利文和梵文詞根中看到慈悲的積極本質 卡魯納。 這來自動詞 胡蘿蔔意思是“去做”。
同情心還不夠。 我們需要同情心。 但這是否意味著同理心是壞的,或者是無用的?
BBC 的文章似乎暗示確實如此。
布魯姆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成年人安慰一個害怕一隻吠叫的小狗的孩子。 大人不需要感受到孩子的恐懼就可以提供幫助。 “可以對孩子抱有同情心,渴望讓他或她的痛苦消失,但沒有任何共同的經歷或共情的痛苦,”他寫道。
所以根據這個,我們不需要同理心。 我們只要有慈悲心就可以了。
要有同情心,我們需要有同理心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想像一下一個完全缺乏同理心的成年人。 對他們來說,哭鬧的孩子可能只是一種煩惱,他們對著孩子大喊大叫,讓孩子更加害怕。 這個成年人不明白害怕是什麼感覺。 他們不知道無助和需要幫助是什麼感覺。 他們也不明白孩子需要成人的安慰。 他們沒有認識到孩子無法通過意志力消除恐懼。 要了解這些事情需要同理心。 要知道那些事 是 共情。
這凸顯了同理心實際上在布魯姆的例子中發揮了作用。 富有同情心的成年人知道孩子正在經歷什麼以及他需要什麼,這就是同理心。 他們知道無助和迫切需要支持和安慰是什麼感覺。 因為他們有同理心,所以他們會提供同情心。
也可以看看:
認為同理心要求我們重新體驗孩子的恐懼的想法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觀點。
通常,在談論“好事”(如同理心)導致壞結果(如因承擔別人的痛苦而癱瘓)的情況時,你會聽到問題是這個人“太有同理心”。 我相信這是一個錯誤的診斷。
任何美德本身都是不完整的。 以慷慨為例。 慷慨是一件好事。 它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 研究表明,給予他人某種東西比我們自己接受同樣的東西更能帶來滿足感。 但是,如果您如此慷慨以至於放棄了家人基本生存所需的資源怎麼辦? 這是否意味著你“太慷慨”了?
沒有什麼美德是太多的
我實際上並不相信擁有太多美德的概念。 我確實相信,你可能缺乏其他品質(也是美德),而這些品質是阻止慷慨等良好品質變得有毒所必需的。 例如,謹慎和智慧是平衡慷慨的品質,告訴你繼續給予的後果是什麼(“等等,我下週必須付房租”),因此建議限制。
“同理心困擾”是另一個可能源於“你可能擁有太多美德”的想法。 顯然,如果你承受了一個人太多的痛苦,以至於你自己癱瘓了,無法幫助他們,那是沒有幫助的。 你把一個人遇到麻煩需要幫助的情況變成了兩個人遇到麻煩需要幫助的情況。
當你生動地想像痛苦到讓你自己癱瘓的時候,你就不再實踐一種美德了。 你正在做佛陀所說的沉溺於“悲痛、悲傷和哀嘆”,這是痛苦的根源。 事實上,一部古老的佛教評論說:“悲傷是失敗的慈悲”。
缺失的美德
那麼,到底是哪些美德缺失,導致同理心變成了有毒的東西呢?
與慷慨一樣,我們需要平衡同理心與智慧。 作為一個例子,布魯姆表明,人們會希望一個引起他們注意的女孩跳過排隊等待救命手術的機會。 他們同情這個女孩,並希望表現出富有同情心的行為。 但他們忽略了隊列中排在她前面的其他人,他們可能更迫切需要手術。 人們很容易忽略它們,因為它們是匿名的。
智慧認為隊列中的其他人也值得照顧。
我們還需要平衡同理心與對是非的道德意識。 在另一項研究中,人們願意給與經濟拮据的學生參加數學競賽的人帶來痛苦。 研究人員鼓勵他們同情學生,而不是學生的競爭對手。 倫理學(無論如何,佛教的一種)告訴我們,即使我們覺得有動機通過給他人造成痛苦來懲罰他們,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因為暴力是錯誤的。 道德也體現了智慧,因為它告訴我們,他人的痛苦對他們來說就像我們的痛苦對我們一樣真實; 當我們不喜歡自己受到痛苦時,為什麼要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呢?
但最重要的是,同理心需要通過自我同情來平衡。 當我們看到別人陷入困境時,我們會被感動。 這種“感動的感覺”可能包含一些不舒服的因素。 自我慈悲教會我們在經歷痛苦時如何在情感上支持自己。 它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何時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痛苦——這些痛苦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能力,而這對於我們提供幫助來說並不是必要的。
文章中描述的同理心的所有“缺點”都屬於這種性質。 它們實際上根本不是同理心的缺點。 它們是缺乏智慧、道德、自我同情或自我照顧等美德的缺點。
當然,共情困擾是沒有幫助的。 甚至是有害的。 但這並不是同理心的總和。 為了捐錢幫助世界另一端的飢餓人們,你當然不需要想像挨餓的感覺。 但你確實必須關心。 缺乏同理心的人並不關心,而擁有真正、平衡的同理心的人卻會關心:他們體驗到同情心並願意提供幫助。
令人驚奇的是,布魯姆和其他人展示了不平衡的同理心的有害一面,這會導致“同理心困擾”。 遺憾的是他們沒有明確指出問題所在:平衡美德的發展不足。
Wildmind 是一項無廣告、社區支持的冥想計劃,並得到贊助商的支持。 如果您發現這個網站有幫助,您一定會喜歡 Wildmind 的讚助商訪問我向他們提供的冥想課程和其他資源。 點擊這裡了解更多。